,欢迎访问西安建筑业协会官网!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

思考:“新基建”下,施工企业路在何方?

日期:2020-07-30 浏览量:743

“新基建”下,施工企业路在何方?

陕建八建集团/何旭

2020年,我国新基建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国家和地方大力推动的新基建,不仅是当前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稳定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规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有力抓手。

在此背景下,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窥见了本轮新基建背后所蕴含的广阔市场和巨大潜力,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和收益对等,建筑施工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在本轮新基建中使自身获得发展和壮大,是每个施工企业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

“新基建”为施工企业描绘了“新路径”

近段时间, “新基建” 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 3 月 4 日,国家加快推进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 5G 网络、 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3 月 21 日, 发布的《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 从加快新基建等 6 个方面出台 20 项具体举措。

那么,“新基建 具体指什么? 究竟新在哪? 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新基建” ?

目前, 关于“新基建” 的定义,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基建” 主要就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 包括 5G 网络、 数据中心、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 广义的“新基建”  是相对于以往铁路、 公路、 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的, 不仅包含了 5G网络、 数据中心、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关乎数字经济的部分, 而且按照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方式进一步分为“数字基础设施化” “基础设施数字化” ,这一定义既包括云、 管、 边、端等数字经济底层基础, 也包含了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 如特高压、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从中不难看出, 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定义, “新基建” 都是体现创新、 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础设施建设, 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基石。

事实上, “新基建” 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 2018 年底, 5G 商用步伐逐渐加快,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进行中。 2019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 加强战略性、 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专家认为, 过去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 公路、 机场等领域, 这些投资规模大、 周期长, 短期刺激作用明显, 但是投资回报相对慢一些。 “新基建” 与高新技术发展紧密相连, 是发展信息化、 智能化、 数字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创造与满足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那么,“新基建” 究竟新在哪儿呢?有哪些新特点呢?

疫情防控工作中, 费时费力的入户摸排、 人工填表是经典场景。

某地一个小区居委会, 为了通知居民领口罩, 1 天打了 358 个电话。 而自从使用了阿里巴巴公司研发的AI 外呼机器人” 以后, 可同时呼叫全社区。 通知领口罩, 仅 1 分钟, 就全部搞定!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 各地各部门广泛使用产业互联网与企业、 医院、 居民建立起多层次连接, 通过跨部门、 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智能算法分析, 成功实现人群迁移的数据统计和关联预警。 微信和支付宝平台的“健康码” 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得益于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电子证照系统, 以及卫生健康、 民航、 铁路等防疫信息互联互通。

“新基建” “新” 体现在蕴含其中的硬核科技和各类新应用,共同织就了一张巨大的“安全网”  “新基建” 对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核心在于增强数据存储、 传输和计算能力, 既是“补短板” 又具有“前瞻性” 。 一方面, 数字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受到网络速度限制, 一些新业态发展受阻, 需要“补短板” 。另一方面, 前期的疫情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生活数字化大培训”  如果再加上新的基础设施, 会催生更多的市场需求。

这次疫情之后, 像分级诊疗、 远程诊疗、 远程办公、 远程课堂、 智慧城市、 健康医疗、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中医药、 生物制药、 健身养生、 文化消费等等,很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笔者从《全球智慧城市 2 . 0 报告》中了解到,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智慧物流、 慧建筑和智慧政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占比分别为 28 . 9 % 、24. 4% 和 18. 7% 。 其中,房地产建筑是每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每一个城市结构的核心,更是每个施工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路径。

“新基建”给施工企业带来了“新问题

有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35917亿元,同比下降16%。据统计,去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的增速,可见此次疫情对建筑业有较大影响。建筑业2015——2019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总产值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建筑行业告别了高增长阶段,增速连续9年下滑;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国有建筑企业主要存在六大类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如何解决到位,将关系到相当一部分企业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生存。   

其一是建筑施工用工难,人才市场化不足。   

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壮年群体数量逐步减少;高技术工一人难求。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   

其二是技术创新、信息化相对滞后。   

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机械和劳动力成本来为项目降本增效,从而提升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和信息化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接轨,已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三是安全事故频发,行业危险性急需解决。   

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三年上涨。建筑业死亡事故总量已连续9年排在工矿商贸事故第一位, 建筑业已经成为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   

其四是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行业多为国企基因,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人力、经营、项目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滞后。项目管理需要从生产提效、降低成本、安全监管、提质节能等多头并举,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其五是品牌管理重视不够,市场能力不足。   

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执行不到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将品牌作为公司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品牌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六是工程总承包的硬实力有待提高。   

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格局的重组,工程总承包主要依靠综合技术能力,进行差异化竞争,提升竞争层次。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独创的工艺设计、设备采购以及对施工安装分包企业和土建设计的协调管理上。实施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集团的总部能有效进行职能转变,从松散的行政管理转向专业的业务管理,发挥统一指挥、调配等作用。   

行业增速放缓,劳务工人老龄化、质量要求提高,安全事故频发,和疫情后时代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2018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速制造与互联网融合,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2019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2020年2月26号,住建部发布了一份关于项目复工后的疫情防控要求,明确要求了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文件中还明确要求推进大数据、物联网、BIM、无人机等技术。   

  所以说,数字化是趋势-施工企业应对问题和巨大压力的破局之法 

“新基建”给施工企业创造了“新机遇”

今年3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加入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列。对于新型基础设施,一是要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政策环境,创新相关体制机制,支持构建多元化的示范和应用场景,加强前瞻性、引导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夯实发展基础。二是融合发展,要做好综合平衡和衔接协调,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促进协同融合,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针对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将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未来将统筹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构建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在整个建筑施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的浪潮下,国家和各级政府频繁颁布相关政策的背景下,行业内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探索。数字化变革核心是数据,每一个工程项目是核心,需要率先实现工程项目的数字化。   

很多施工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新基建的技术,数字化手段管理项目。仅陕西建工八建集团2019年服务的项目就有**多个,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步伐正在加快。而从应用上来看,都是围绕BIM、智慧工地等核心技术开展的。智慧工地将更多人工智能、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并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实现工程管理干系人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智慧工地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进工程各干系组织和岗位人员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BIM技术为工程项目提供一个可视化、可量化的协同管理平台。通过轻量化的BIM应用方案,达到减少施工变更、缩短工期、控制成本、提升质量的目的,同时为项目和企业提供数据支撑,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和企业集约化经营。通过BIM实现建筑实体数字化,智慧工地实现生产要素数字化。共同支撑项目管理全过程数字化,BIM+智慧工地是项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支撑。 

就目前来说,施工企业是站在微笑曲线的中低端部位,但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争取成为穹顶曲线的高端,在这个过程中,数字项目是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施工企业在过去十几年信息化过程中最缺失的一部分。

一个工程项目的数字化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板块是由建筑、结构、机电、场地、措施数字化构成的建筑实体数字化,也就是我们的BIM技术;第二个板块是施工现场大量的要素数字化,即人、机、料、法、环这些要素的数字化,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智慧工地;第三个板块是包含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在内的过程管理的数字化,即前期进行规划,中间通过移动端采集相关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变成可衡量的内容。

新基建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数字项目是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基础。那么,该如何而已思考数字项目建设的方案呢?

我们仍以陕西建工为例来说吧。

陕西建工去年荣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1位,比2018年度提升了6位;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第24位,比2018年度提升了2位。获评省国资委“稳增长贡献企业”“国企改革先锋奖”。他们对数字项目的定位是:坚持有用、有效、有根的原则。

“有用”是指信息化建设要以“用”为本,以陕建集团运营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效”是指在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坚持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水平为标准。

“有根”是指信息化建设一定要落到实处,落到工程项目上。

企业将这一建设的原则落到一线的工程项目上,通过生产调度系统和集采系统两个抓手来实现。所以对生产调度系统来说,第一个目标是实现集团的远程沟通,在集团领导没有办法亲临项目现场的时候,可以通过系统远程与子公司的重点项目进行视频会议,结合生产的数据、实时的状态了解项目的实际状态。

而很多企业目前采取的管理方式是,每个季度或半年派出一个巡检队伍把全集团所有的项目进行巡检,以掌握项目上是否存在风险,这种方式很难发现项目的真实问题,因为每一个两到三人或三到四人的巡检队伍利用一天或一天半的时间是很难了解到过去一个季度或半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大量问题的。

巡检队伍的专家往往通过看项目的工程资料是否齐全来判断项目是否存在风险,但是项目会用补资料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陕西建工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集团和企业对一线项目信息的获取,以及时把握风险。

第二个应用就是企业放弃了传统的通过结果性的数据,采用过程中的数字化方式获取下级单位的数据,对安全的风险情况做综合评估,用数据化的方式来评估下级企业的经营情况。

第三个应用就是各级领导和甲方巡检时,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来对项目做检查,避免了对每一个项目的亲自走访。

所以,通过数据建设,陕西建工建立了一整套数字化系统,对一些重点项目多板块数据都存在,陕西建工只要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就能了解到项目的真实情况。

陕西建工既做到了BIM技术和项目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还提高了互联网技术在智慧建造方面的应用广度,而且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建造方面的探索和应用,两个项目的实践和探索,为陕建智慧建造奠定了基础,值得推广。

“新基建”为施工企业带来了“新方法”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20年前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20年后的本轮新基建的概念、外延和特点决定了其背后蕴含的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如何准确踩点,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是本轮新基建大潮下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从本轮新基建浪潮下源头信息获取与品牌打造,到企业自我提升,再到项目参与方法以及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中应当把持的原则四个角度,笔者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应对——获取信息、新旧结合、内外兼修和根深叶茂,为建筑施工企业参与本轮新基建项目提供一些思路参考。

信息获取是承接项目的前提,品牌输出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两点无论新基建浪潮是否来临,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

信息获取不仅仅局限于市场项目信息的收集、更新与识别,还要及时跟进国家政策,把握重点、热点区域发展趋势和动态。尤其是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房建市场会进一步调整回落,新型基建和新兴传统基建作为补短板和提升民生服务的重点,增量的不断增大基本上成为定局。需要企业尽早布局、尽早谋划,提高对项目信息获取的重视程度,培养企业对于政策和区域发展的敏锐嗅觉,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的新基建大潮中能够先人一步。

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想要在本轮新基建浪潮中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还需要借助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与输出,特别是在认同感、客户满意度、行业代表性三个方面进行企业品牌的打造。同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更重要的是品牌工程的打造,尤其对于新领域的项目,通过一两个品牌工程的树立,获取的是更多业主的关注度、更大的工程报价弹性空间,从而达到对市场制高点的占领。

新基建伴随的是大量新项目的展开,但也需要提醒建筑施工企业对存量项目仍保持一定的关注度,这些项目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同时,建筑施工企业也需要借助新基建的东风,实现自身在传统基建领域的转型升级。

重存量,深挖存量项目市场。在各省市发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占比最大的还是传统基建项目。根据腾讯研究院的统计来看,中央的8次重要会议除了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外,其他6次都是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同时提到,甚至对传统基建的表述更为详尽、更为具体,可见传统基建的存量市场依旧很大。新基建是热点也是潮流,但热点和潮流的背后是大量参与主体的涌入,伴随的是市场化的不断放开,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呈现出卖方市场(发包方主导)的趋势。相比较而言,存量项目市场,项目情况比较明了,行业也多属于建筑施工企业熟悉的传统领域,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存量项目市场上,建筑施工企业有一定话语权和选择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大潮来临之时,不妨回头再看一看以往的存量项目,认真挖掘其中的潜藏的市场潜力。

借东风,强调“提质增效”,促传统基建的“产业升级”。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需要借着新基建这股东风,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积极引入新技术,完成自我的华丽蜕变。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如今的物流建设水平已跟不上现实的需求,建设多层次、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交通项目拉动基建投资的效率也相对较高,在近年的基建项目中的重要性正在提升。因此,在传统基建中,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留意各个细分行业中的技术标准升级、实施模式变化,当基建周期来临,都将是基建发力的重要方向。

此外,还应关注新基建与建筑工程的关联性。例如,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中,高铁城轨是传统基建的新型部分,而特高压则与部分电力建设建筑公司的主业密切相关,其余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看似与建筑施工企业关联性不大,但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其投资额中的建筑工程投资平均占比达到40%左右,因此相关领域投资景气向上也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积极参与。

本轮新基建的特点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身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既涉及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也关注企业的外部提升。

在新基建到来的今天,尤其是在一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面临的是新主体、新方式和新领域,如果仍然沿用以往松散的内部管理方式,很难真正应对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基于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打造“结构合理、制度完善、职责清晰、运营高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建筑施工企业无论从企业结构、人才结构和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应当应对新基建的需要,对企业进行各方面进行改革,包括机构改革、管理体系改革等,同时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利于尽快开展新基建业务。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已经设立有科技公司、科技中心和相应科技板块,有一定基础的企业,更应当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强投入,以其为支点,做强做大新基建业务,使其成为新的主业和利润增长点。

同样,新领域项目的出现也对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升级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伴随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项目内容的科技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考虑开展一些行业横向合作。

我国建筑业实行的是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新基建领域的很多行业也有相应的资质要求,获得相应的资质是进入市场的第一步。例如,建筑企业想参与5G基站建设,需要具备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等相关资质。承接特高压建设工程,需要具备电力工程相关资质,包括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或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承揽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或者试验业务的施工单位,还需要取得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城际高速铁路工程需要由具有铁路工程相关资质的企业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需要由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承担。另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也将会催生很多新基建工程项目。这些领域可能涉及到建筑业企业资质包括:电力工程、通信工程、机电工程等施工总承包资质,电子与智能化工程、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输变电工程等等专业承包资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获得所有资质,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力选择与自身背景有一定联系的行业,挖掘自身潜力,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资质升级,获得相应行业的市场准入资格。

而对于新兴传统基建模式,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关注的是发包模式的变化,具体来说,EPC模式近年来已经被逐渐应用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发包过程中。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也需要确保自身具备承接项目的资质。

同时,还应大力探索行业间横向合作、兼并重组,获得专业技术支撑。通过与从事信息科技等高科技生产、运营和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合作的方式,在保持目前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与科技企业组成联合体,开拓新基建业务,在新基建业务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另外,高科技企业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根据自身的实力情况,开展一些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比如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尽早取得相应的资质、人才和能力,也可以实现快速发展和渗透新基建相关领域的目的。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纵观我国几轮的基建浪潮,从不缺乏勇立潮头博大浪的建筑施工企业,但是能真正能够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永远是少数。建筑施工企业要想真正在本轮新基建浪潮下傲立潮头,还需要遵循“求新求变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和“扎根自身优势方能从容应对”两个原则。

建筑施工企业在本轮新基建中求新求变是客观现实需要,毕竟浪潮涌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仍需要警惕,求新求变应当是在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的前提下。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面临国家新政策与新产业推出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参与新模式、进入新行业新领域,带来的是“一变就乱、一变就死”的结局。所以,还是希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审慎对待新基建中的新领域、新行业以及新特点,积极应对的同时做到稳妥调整。

此外,新业务、新项目承接,永远不能抛弃自身的优势,这也是重视企业传承和积淀的必然要求。只有扎根自身的优势,发挥企业的长处,才能真正做到在机遇和挑战来临时能够从容面对。作者系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政办公室秘书,政工师,广西师范大学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