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座谈会推硬举措:2万亿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期间,在青岛通过视频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
李克强说,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六稳”“六保”,确定增加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这是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作为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李克强指出,这次受疫情冲击更大更明显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一般服务业从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是贫困户、失业人员、低保和临时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涉及几亿人,新增财政资金主要用在他们身上。要建立完善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省级不得截留,使市县基层尽快拿到资金、安排支出。财政等部门要按照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要求,明确财政支持政策,确定资金使用范围。市县作为实施主体,要抓紧摸排确定需要帮扶的困难企业和人员,建立实名台账,确保资金精准落到位。
李克强说,要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财政系统要建立抗疫特别国债使用台账,确保笔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各级国库要点对点直接拨付资金,做到实名台账账实相符。审计等部门要把新增财政资金使用作为审计重点。各方面都要瞪大眼睛,形成监管合力。要严肃财经纪律,对做假账、挪用资金等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这也是一场改革,会触动部门利益,但为了人民利益非触动不可,决不允许与民争利。此外,更大规模减免社保、金融合理让利措施也要尽快建立直达企业的机制。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此次座谈会聚焦于惠企政策的落实落细,一方面要求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财政资金严格落实到位,确保这些财政资金不被截流,从而产生实质性的帮扶效果。另一方面,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全面落实落细减税降费举措,严防以财政压力大为借口乱收费,从而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为确保惠企政策落到实处,还提出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两方面保障措施。
5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让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普惠、公平地享受到政策的“真金白银”。
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金直达基层、确保有效使用的特殊机制,财政、社保部门要设立特殊账户,资金要直接拨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避免中间截留;财政地方监管、人民银行国库管理、审计等机构要立足各自职能加强监管,形成监管合力,对做假账、偷梁换柱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强调新增财政资金直达民生主体,不仅是疫情冲击下惠企利民的宏观创新举措,而且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保证。
“只有稳住就业岗位、兜住民生底线,中国经济才能更有韧性;只有最大程度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中国的经济才能更有弹性。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不仅充分体现出特殊时期这部分资金的民生保障属性,更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普惠作用,能够有针对性地用在民生领域,服务于六保,更好地支撑‘六稳’。”高瑞东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