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光子器件创新平台正式运营、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成投运、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成投产、“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开园……近年来,陕西省深掘科教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激发产业创新,一批超前谋划的新质生产力“种苗”茁壮成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最大增量”。2023年,陕西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建设科创平台
在陕西“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新材料)聚集区,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70吨/70米大拉床正将几十米长的铌钛超导棒材逐步拉细,并进一步拉伸成几十种规格的铌钛超导线材,将广泛应用于能源、医疗、大科学装置等领域。
发轫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西部超导公司,从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落地创业,到首批登陆科创板资本市场,与其21年成长历程并行的,是陕西持之以恒培新育强的改革之路。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执行院长、中科创星创始人米磊认为,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是知识价值的创造,通过鼓励知识价值创造,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播撒“种子”。
为了将丰厚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胜势,从20多年前率先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到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再到如今举全省之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陕西久久为功的“转势”探索和积淀,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平台体系。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介绍,目前,陕西拥有5个包括国家超算中心、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在内的可形成产业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有4个国家产教融合平台,拥有7个国家高新区、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大量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
资源丰厚,贵在系统集成。2021年启动建设的“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是陕西挺进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工程。平台统筹全省各地、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的创新平台要素,打造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体系,形成“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的科创服务体系,构建重点产业共性研发技术平台等协同创新载体。
开放式协同科创生态,有效释放了创新势能。去年,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
促进成果转化
近日,记者在一块大尺幅动态显示屏前看到,478家由西科控股投孵的光电子产业链企业遍布中国版图。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说:“被投企业的最新总估值已达5045亿元。”
从新技术到新产品再到新产业,每一个阶段的嬗变都离不开协同创新和专业化服务。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发起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西科控股,是陕西发力光子产业的“加速器”,旨在解决早期科技成果无人敢投、早期科技企业发展困难等成长难题。
培育迭代型高技术,离不开专业化技术孵化体系的支撑。作为“秦创原”的共性技术平台,光电子先导院以解决项目建设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新技术在实验室无法实现工程化量产并得到快速验证服务等创业痛点为目标,去年为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项目提供了工程技术验证。杨军红认为:“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体系优势——公共技术平台+专项基金。在技术孵育中发现项目,依靠基金视野筛选项目。”
这种优势并不局限于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围绕光子产业,陕西凝聚各类产业和社会资本,先后完成包括博瑞集信、知象光电等9家重点企业的投资。
宽领域、专业化实施有组织的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让陕西的光子产业量质双增。2023年,陕西省光子产业企业发展到300余家,产值300余亿元;唐晶量子、和其光电、中科微精等14家链上企业联合攻克20余项产业环节亟待突破的卡脖子瓶颈。
依托“秦创原”科创总平台的统筹机制和协同优势,陕西先后涌现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隆基绿能、秦川机床、西北工业大学等一大批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教、产、创融合的活跃度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去年,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3类合同成交额1097.47亿元,同比增长逾56%。
打通发展堵点
以深化改革举措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是陕西释放创新活力的突破口。2022年,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缺钱转”“不想转”“不敢转”等体制机制难题,陕西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方案,针对长期制约成果转化效能的职务成果权属、人才激励和科研团队出资等问题精准施策。
围绕我国中高端传感器遭遇的技术难题,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罗剑科研团队几年前研制出的薄膜铂电阻,相比国外同等产品可降低20%生产成本。在陕西“三项改革”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政策激励下,罗剑团队将这项技术落地转化,注册成立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
长期从事太阳能发电跟踪控制系统研发的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赵跃告诉记者:“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改革措施让科研人员和学校轻装上阵,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还为科研团队带来了‘实惠’,科研人员可凭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获破格晋升。”
科研团队的现金出资问题是困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个“拦路虎”。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言荣介绍,“三项改革”撬动了科研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小切口大突破的效应。两年来,西北工业大学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科技成果作价金额和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近100%。
今年的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用好科技、人才和资本三个市场,打造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氢能、光子、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的增长点。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数字经济产业,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的目标。
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迭代升级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陕西因科教而兴,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上,必将因科教而进”。(记者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