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安建筑业协会官网!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

新时代新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化

日期:2019-11-25 浏览量:863

 

新时代新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化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现阶段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重心正逐渐从整体谋划、全面建设向营造优质环境、设计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转变,全面创新组织管理、建设运营、互动参与等机制。新型智慧城市更强调云网端融合的新型智能设施泛在部署,更强化数据智能、信息模型等共性赋能支撑和平台整合,更注重实现数据驱动、智慧生态、智能治理等应用服务发展。新技术创新、新标准规范、新安全配套也在同步突破和不断完善,为新型智慧城市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引领和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是形成智慧高效、充满活力、精准治理安全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和新模式。

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实施路径、运行模式、技术手段等全方位迭代升级,进入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从发展重点来看,进一步强化城市智能设施统筹布局和共性平台建设,破除数据孤岛,加强城乡统筹,形成智慧城市一体化运行格局;从实施效果看,通过叠加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红利,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化、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形成无所不在的智能服务,让人民群众对智慧城市有更切实的现实获得感。

《报告》结合新时期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深入分析研究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态势、行业热点和重大进展。

顶层设计与时俱进。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张,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复杂度也与日俱增。强化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高效有序科学推进这项工作的“先手棋”。当前,我国各地在推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呈现三大典型趋势特征:一是高位谋划凸显全域一体;二是分级推进注重差异布局;三是条块融合促进联动运行。各地基于城市发展需求出台智慧城市发展的顶层政策,衔接上级部门、指导地方城市,逐步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层级衔接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新格局。其中,省级城市、地区中心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过前期发展,现阶段顶层设计更强调理念更新、架构一体、统筹推进。同时,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规划注重多规融合、多规合一。全国 60%以上的地市已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制度优化激发多主体合作活力。我国各级各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技术导向、注重建设全面转向成效导向、突出运营阶段。技术架构和业务板块相对固化而成熟,如何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全面与聚焦、应用与创新的关系,建立更为高效、顺畅、有机衔接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合作机制,成为现阶段各地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注点和探索方向。明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机构,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运营商”提供支持和落脚点,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建设智能基础设施。智能基础设施是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战略性设施,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基建”,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石。随着传统 “铁公基”基础设施建设的边际效益和人口红利降低,支撑产业和社会智能化升级的智能设施将成为未来增长点。尤其是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应用场景,目前智慧杆俨然成为综合承载平台的建设热点。智慧杆是通信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的集中体现,通过集成智慧照明、WIFI(无线局域网)、微基站、城市监测、电桩等多种功能,突破了传统杆塔边界,融入智能网关、边缘计算等功能模块,实现数据集成和智慧管理。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进智慧杆的建设。

形成数据枢纽与赋能中心。随着城市物联感知数据不断汇聚累积,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技术的深度应用,强化关键共性能力整合和统一赋能,成为消除数据孤岛、支撑上层业务条块联动的必然选择。智慧城市业务层共性能力单元逐步下沉,支撑平台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时空信息平台等)逐步扩张,聚合成为城市大数据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共性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形成强大的数据资源枢纽和能力赋能中心,成为向下统接智能基础设施、向上驱动行业应用的智能运行中枢。“智慧中台”、“城市大脑”、“城市信息模型”等平台正在全面重塑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模式。

构建更加智能贴心的智慧服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进入服务为内核、成效为标尺的新阶段,触手可及的惠民便企服务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近年来发展重点,超级应用崛起成为服务触达的重要渠道,智慧政务服务全面普及深化,新技术赋能便捷生活服务,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提供城市融合服务。“互联网+政务”小程序、便民服务APP(应用程序)等越来越多的新型线上基础设施不断出现,公共服务供给侧市场进一步拓展,跨界融合开放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形成叠加溢出效应,将更好地支撑城市的创新转型,引领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和生产方式加速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演进。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数字经济部署,大力推动本地产业数字化转型,重视数字经济监测评估,以深化“产城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政企双向数据流通,发展智慧城市行业融合应用,以应用换市场,培育一批数字服务龙头企业,力争抢占新一轮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探索城市智能化转型和产业结构化创新双赢格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技术赋能支撑智能精准治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应用,大幅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智慧城市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与信息技术手段相互融合、适配,治理架构和治理过程更加扁平化、协同化、社会化。智慧治理在互联网+监管、网格化管理、视频安防等领域形成一批新亮点,智慧治理服务从城市向社区、村镇等基层延伸,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呈现全要素网格化发展态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网格员开展全业务工作提供了新手段,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服务效能,加快构建完善智慧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治理格局。

立体监管筑牢城市“绿水青山”防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技术创新涌动和互联网思维驱动下,各地正积极探索更加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更为精准精细的生态监测,绿色环保、绿色生活融入公众日常。利用互联网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共享出行、无纸化办公、垃圾分类回收等绿色生活服务模式正借助信息化手段得以规模化推广,不断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加强技术创新,健全标准体系。技术创新赋能城市转型发展始终是贯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持续涌动,以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集群与新型智慧城市全面融合,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效能。新型智慧城市越是发展迅速,越是需要标准的规范,在国家标准委的统筹推进下,目前我国持续深入参与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并进行国际国内研究成果互转化,目前已经初步搭建形成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涉及术语定义、参考模型、评价指标、支撑平台、数据融合、基础设施、顶层设计、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让智慧城市“有规可依”。

供需两侧强化网络安全保护。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为公众带来更加便捷服务的同时,网络平台复杂度指数上升也同步带来数字空间安全防范的问题,围绕新型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攻击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从新型智慧城市需求侧和供给侧安全发展两个视角来看,随着各种数据信息的汇集,“个人隐私保护”和“自主可信”成为多方关注焦点。为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国家层面持续加大对移动应用服务违规搜集数据的高压监管,企业也在积极推进面向移动应用的违规监管工具研发,以技术手段加强智能终端安全服务能力,为用户营造更加清朗便捷的移动服务环境,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同步跃升。

新型智慧城市未来可期

立足当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展望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从技术理念角度看,新型智慧城市是各类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平台和展现载体,因此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物理世界、网络虚拟空间的相互映射、协同交互,进而构建形成基于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体系。

在基础设施方面,未来新型智慧城市需要同步关注地上、地下、天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尤其要更加关注地下管网及相关市政设施的深度感知与智能监测,以及浮空应急通信平台的布局,真正实现一体化的城市智能设施布控。

公共服务方面,既要关注前端建设,更要关注后端的优化,包括数据的汇聚、流程的再造、服务的集成、账号的统一、安全的管控等,只有把这些不易被看到的具体工作干好,才能真正做到便民惠民。

运营模式方面,城市运营服务商从传统的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转变为与政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把握整体局势,从平台建设到资源整合、从技术服务到创新应用,最后到整体运营、适度收益,形成智慧城市的长效化、可持续化发展。

在网络安全方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更加重视城市信息安全隐患的消除,要更加坚持创建“管理、业务、保密、技术、安全”一体化设计,抓好城市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城市工控系统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构建全天候、一体化的网络空间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城市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安全。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